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(IFR)及行業(yè)數據,中國焊接機器人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已從 2020 年的 18% 躍升至 2024 年的 25% 以上,出口額同比增長超過 40%,這一突破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疊加效應:
一、市場需求驅動
制造業(yè)自動化升級
歐洲汽車、船舶、能源等行業(yè)加速推進智能化轉型,對焊接機器人需求激增。例如,德國汽車制造商大眾集團 2024 年新增焊接機器人訂單中,中國品牌占比達 35%,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車電池包焊接。歐盟 “綠色新政” 要求 2035 年新車零排放,推動車企加大自動化投入,僅 2024 年歐洲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鏈對焊接機器人的采購量就增長了 60%。
勞動力短缺與成本壓力
歐洲制造業(yè)面臨嚴重的焊工短缺問題,德國、法國等國家焊工缺口超過 20 萬人。中國焊接機器人憑借性價比優(yōu)勢(均價約 15 萬元 / 臺,僅為歐美品牌的 60%)成為企業(yè)替代人工的首選。例如,意大利船舶制造商芬坎蒂尼集團采購中國焊接機器人后,單船焊接效率提升 40%,人力成本降低 30%。
二、中國企業(yè)競爭力提升
技術突破與產品迭代
中國企業(yè)在核心零部件(如控制器、伺服電機)和焊接工藝(如激光焊接、電弧跟蹤)上取得顯著進展。例如,埃斯頓通過收購德國 CLOOS,掌握了中厚板焊接的核心技術,其焊接機器人在歐洲風電設備市場的份額從 2022 年的 5% 提升至 2024 年的 18%。
本地化服務與定制化能力
中國企業(yè)在歐洲設立研發(fā)中心和售后服務網絡,快速響應客戶需求。例如,埃夫特在匈牙利建立了歐洲總部,提供 24 小時技術支持,并針對歐洲市場開發(fā)了符合 CE 認證的防爆型焊接機器人,成功進入化工行業(yè)供應鏈。
三、政策與市場環(huán)境支持
“一帶一路” 倡議推動
中國與歐洲在基建、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項目帶動了焊接機器人出口。例如,中企參與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擴建項目中,使用了超過 500 臺中國焊接機器人,占項目總采購量的 70%。
歐洲供應鏈多元化需求
地緣政治因素促使歐洲企業(yè)尋求非日系、歐系的供應商。2024 年,歐洲從中國進口的焊接機器人占比首次超過日本,成為第二大供應來源(僅次于德國)。
四、競爭格局變化
本土品牌崛起
中國品牌在中低端市場(如搬運、碼垛機器人)占據主導地位,并逐步向高端領域滲透。例如,凱爾達的弧焊機器人已進入德國博世集團的生產線,與 ABB、庫卡等品牌直接競爭。
國際巨頭應對策略
日系、歐系企業(yè)通過降價和技術合作應對競爭。例如,發(fā)那科在 2024 年將其入門級焊接機器人價格下調 20%,并與中國企業(yè)合作開發(fā)低成本解決方案。
五、未來趨勢
高端市場突破
中國企業(yè)正加大在激光焊接、增材制造等高端領域的研發(fā)投入,預計 2025 年高端焊接機器人出口占比將提升至 30%。
綠色與智能化融合
歐盟碳關稅政策推動焊接機器人向節(jié)能、低碳方向發(fā)展。例如,佳士科技的新能源焊機已獲得歐盟能效認證,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增長了 50%。
服務模式創(chuàng)新
中國企業(yè)開始提供 “機器人即服務”(RaaS)模式,降低歐洲中小企業(yè)的采購門檻。例如,新松機器人與荷蘭企業(yè)合作,推出按小時計費的焊接機器人租賃服務。
數據支撐
出口額:2024 年中國焊接機器人出口歐洲金額達 8.6 億美元,同比增長 42%。
市場份額:中國品牌在歐洲焊接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從 2020 年的 18% 提升至 2024 年的 25.3%。
企業(yè)案例:埃斯頓、埃夫特、凱爾達等頭部企業(yè)在歐洲市場的訂單量均增長超過 50%。
這一突破標志著中國焊接機器人產業(yè)已從 “跟隨者” 轉變?yōu)?“競爭者”,未來將在技術創(chuàng)新和全球化布局上持續(xù)發(fā)力,進一步鞏固在歐洲市場的地位。